行业新闻速递No:47
国内速记
山东:今年底前完成6成焦化产能超低排放改造
近日,山东省生态环境厅等8部门联合发布了《山东省焦化行业超低排放改造提升方案》,推动焦化行业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提升,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持续改善环境空气质量。
焦化企业超低排放改造是指对所有生产环节实施升级改造,包括有组织超低排放、无组织全流程收集治理、物料运输清洁化、监测监控及环境管理规范化。
山东省明确,到2025年底前,力争全省60%的焦化产能完成改造;到2028年底前,重点区域焦化企业基本完成改造,其他区域力争80%焦化产能完成改造。全省新建(含搬迁)和改扩建焦化产能投产时应达到超低排放水平。
《方案》明确了实施超低排放改造的范围,从有组织排放、无组织排放、清洁运输、监测监控四个方面对企业提出了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要求。一是有组织排放方面。焦化行业在基准含氧量8%的条件下,焦炉烟囱废气中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非甲烷总烃、氨排放浓度小时均值分别不高于10mg/m³、30mg/m³、100mg/m³、100mg/m³、8mg/m³。二是无组织排放方面。加强全流程无组织排放控制,采取密闭、封闭等治理措施,产尘点及车间不得有可见烟粉尘外逸。三是清洁运输方面。焦化行业采用铁路、水路、管道或带式输送机等清洁方式运输比例达到80%以上;达不到的部分采用新能源汽车替代。
根据《方案》,山东省将严格执行相关文件要求,落实好税收、金融、差别化电价、差异化管控等相关政策措施,加强技术帮扶和政策解读,协助解决推进中的困难问题,保障改造任务顺利完成。
中国石化LNG资源首次直供海南市场
近日,一辆满载LNG的运输槽车缓缓驶入海南石油儋州高速东加能站,标志着中国石化首次在海南地区开展LNG直供业务,对进一步增强区域天然气保供能力,助力海南自贸港构建绿色低碳、清洁高效的能源供应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为确保此次LNG直供业务顺利开展,天然气分公司、燃料油公司、海南石油联合调研,为海南地区天然气资源稳定供应寻找“最优解”。天然气分公司华南销售中心深入市场一线,摸清海南地区天然气基础设施建设和供应情况,了解消费现状,挖掘潜在市场,统筹优化资源配置,做好供气准备,安全平稳保障LNG资源顺利直供海南市场。海南石油、燃料油公司协同发挥资源供应、储运和分销等职能,提前谋划现场装车准备,强化物流运力储备,实现首批LNG直供资源顺利运抵,为海南自贸港建设注入石化动能。
中国石油西北销售正式入驻国家碳交易市场
近日,记者从中国石油西北销售营运保障部获悉,该公司成功在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系统、登记系统(CCER)中开设账户,正式迈入国家碳交易市场。
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是国家为推动温室气体减排而设立的市场机制,与强制性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通过配额清缴抵销机制相互衔接,共同构成全国碳市场体系,市场可进行全国核证减排量交易。
自CCER市场重启以来,西北销售与国际事业公司、天津排放权交易所等企业紧密合作,持续关注CCER市场建设动态,主动对接开户要求。在各职能部门的通力协作下,按期完成了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协议的签订,并一次性通过了北京绿色交易所与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的审查,成功完成开户工作。
此外,西北销售还完善碳资产储备方案与操作策略,加强企地合作,与甘肃省庆阳市就子午岭林区造林碳汇项目达成交易协议,为集团公司碳汇资源开发提供了可借鉴的商业案例。
宁波舟山港单船直供生物燃料油4200吨
近日,在杭州海关所属舟山海关监管下,供油船“洲顺10”从浙江海洋石油仓储有限公司公用型保税仓库装载生物燃料油后,前往宁波舟山港穿山港区集装箱码头为国际航行船舶“凯斯廷马士基”轮加注4200吨保税生物燃料油。此次供油刷新了国内单次船用生物燃料油加注纪录。
此次加注的生物燃料油由24%的生物柴油和76%的低硫燃料油进行物理调和而成,具有可再生、清洁和安全三大优势,能够减少约20%的碳排放量,是国际公认的绿色清洁燃料。“这批生物燃料油属于跨关区直供,在海关指导下,从提油到供油实现了全流程无纸化办理,非常顺利。”中石化中海船舶供应有限公司业务主管孙科杰说。
为保障此次跨关区直供生物燃料油的顺利加注,舟山海关指导企业精准申请、实施线上快速审批,帮助企业细化完善加注作业和应急保障方案,通过信息化系统规范办理企业供油驳船备案、油品出库申报等手续。同时,运用“网上申报+远程监管”模式开展全流程监管,实时掌握作业动态,确保作业有序完成。
杭州海关有关负责人表示,将聚焦浙江自贸试验区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建设和油气全产业链发展需求,继续支持生物燃料油、LNG、甲醇等绿色船燃加注业务,着力打造“服务最优、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监管模式,助力浙江自贸试验区打造全球保税船燃加注中心。
新疆百亿元签约百亿绿氢项目
近日,新疆塔城地区乌苏市举行招商引资签约仪式,成功签约8个项目,总金额达836亿元。其中,国发城投(陕西)能源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发城投”)投资建设的2.2GW绿电及30万吨/年氢制绿色甲醇产业示范项目引发关注。
该项目总投资142亿元,计划新建8条年产2.47万吨绿氢生产线及配套2.2GW风电场,投产后预计年产值12亿元,年碳减排量20万吨,带动就业约800人,成为新疆绿色能源转型的重要示范。
2024年以来,氢能政策持续加码。国家发改委明确鼓励绿氢在工业领域应用,两会期间多位代表呼吁加大民企融资支持,推动制氢电价优惠及加氢站建设。国发城投的乌苏项目正契合这一趋势,同时探索“风光氢醇”一体化模式,与隆基绿能、亿华通等企业提出的“绿氢+绿醇”技术路线高度协同。
业内分析认为,随着国家推动设立大型创投基金及细化绿氢补贴政策,氢能产业预计在2025至2027年间达到商业化转折点。若国发城投能充分利用新疆资源优势,有望在绿色甲醇领域占据一席之地。
内蒙古河套盆地累产原油突破400万吨
巴彦油田、吉兰泰油田是内蒙古西部河套盆地的主力油田,成藏条件复杂,主力油田平均埋深超5000米,是国内埋藏最深的陆相碎屑岩油藏,截至4月底,巴彦油田、吉兰泰油田原油累计产量突破400万吨,标志着我国埋藏最深的陆相碎屑岩油藏开发取得新成效,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注入强劲动力。
巴彦油田自2018年投入规模勘探开发以来,持续推进稳产上产,统筹生产建设和提质增效,坚持高效勘探、效益开发,高效建成百万吨级产能,实现油田开发产量“硬稳定”。随着增储上产力度不断加大,油田生产效率实现快速攀升。
巴彦油田、吉兰泰油田实现第1个100万吨用时49个月,实现第2个100万吨用时缩短到13个月,实现第3个、第4个100万吨仅仅用时10个月和不到8个月,原油开发能力稳步增强,现已成为我区上产速度最快的油田区块。作为内蒙古油气增储上产的“主力军”,巴彦、吉兰泰两大油田月产量占全区油田月产量的46%,开辟了增储上产的新战场,更好的注入新动能。
国际要闻
俄罗斯出台新版“2050能源战略”
历经3年修订,俄罗斯新版“2050能源战略”--《俄罗斯联邦2050年前能源战略》(以下简称“战略”)终于出炉。国际舆论认为,该战略体现出俄罗斯在西方制裁下的主动调整:以资源储量维系话语权、以亚洲替代欧洲市场、以液化天然气(LNG)突破管道气困局。
战略勾勒出俄罗斯应对全球变局的能源发展路线图,提出加速推进油气深加工、扩展地区燃气管网建设计划、保障国内各类消费者能以合理价格获取充足油品供应、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为向“友好国家”调整油气出口方向创造条件、提升北极及远东港口原油转运能力、加速实现“西伯利亚力量”天然气管道与“萨哈林-哈巴罗夫斯克-符拉迪沃斯托克”天然气管道与全俄统一供气网络互联互通等。
俄罗斯《欧亚日报》撰文称,战略设定传统能源稳产、亚洲市场开拓及LNG崛起等目标,通过系统规划能源生产、加工与出口链条,巩固俄罗斯在全球传统能源市场的领导地位,同时为应对能源转型预留弹性空间。
战略明确表示,俄罗斯坐拥可供数十年开采的原油储量、满足百年需求的天然气资源以及可支撑500年的煤炭储备,是全球最大能源储备国。根据战略,俄罗斯原油探明储量超310亿吨,按当前开采速度可维持65年以上,储量全球第三、产量全球第二,占世界供应量的10%。具备维持年产5.4亿吨原油及凝析油未开发资源,并能建立应对全球需求波动的备用产能。
美国页岩油产量或已见顶
近日,Diamondback Energy(FANG.US)首席执行官Travis Stice致信股东称,由于油价近期大幅下跌,美国陆上石油产量可能已见顶,并将在本季度开始下滑,这不仅动摇了美国作为全球最大化石燃料生产国的地位,也对该国能源安全构成威胁。
根据Stice,美国原油价格自年初以来已下跌约17%。特朗普总统对外加征关税引发的衰退担忧令市场对原油需求的预期迅速转弱,而与此同时,以沙特为首的OPEC+产油国正在大幅增加供应。Stice指出,若按通胀调整,目前的油价水平仅在2004年以来的两个季度出现过,若不计入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的异常波动。
“因此,我们认为当前商品价格已经将美国原油产量推至临界点。”他在信中写道,“美国陆上石油产量很可能已经在本季度触顶,并将开始下滑。”他指出,行业活跃度的下降正是这一趋势的信号。
作为美国最主要的油气产区,二叠纪盆地的重点开发商之一,Diamondback Energy是该地区第三大、全美第六大陆上原油生产商。受美国国内减产预期推动,周二WTI原油价格上涨逾4%,至每桶59.56美元。
新研究将玉米废料转化成低成本糖用于生物燃料生产
日前,美国科学家近期研发了一种利用玉米秸秆等生物质废弃物生产低成本糖的新方法,有望推动可持续生物燃料的发展。
生物质是指通过光合作用而形成的各种有机体,包括所有的动植物和微生物;生物质能则是太阳能以化学能形式储存在生物质中的能量形式,是发展前景广阔的一种绿色能源。
生物质资源丰富且价格低廉,但由于纤维素和木质素等复杂结构分子的分解难度较大,其加工成本高一直是主要障碍。为释放这一资源的巨大潜力,必须开发出新的预处理技术,以更好地分解复杂聚合物,生产出价格低廉的糖。
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领衔的研究团队近期在英国《生物资源技术》杂志上发表论文称,他们利用亚硫酸铵基碱性盐对玉米秸秆(包括玉米茎、壳及其他残余物)进行加工处理,将其转化为低成本的糖,用于生物燃料和生物产品的生产,从而提高了经济可行性。
该项目由美国能源部资助,相关技术正在申请专利。接下来研究人员将推进这一预处理技术的中试(产品正式投产前的试验)规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