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新闻速递No:25
国内速记
能源化工产业链碳足迹联盟在京成立
日前,记者从中国石化新闻办获悉,能源化工产业链碳足迹联盟成立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是我国能源化工领域首个聚焦于碳足迹的联盟,由中国石化联合中国石油、中国海油、国家管网、国家能源集团、中国中化、万华化学、浙江石化等8家企业共同发起,将通过成员间技术、经验的共享与合作,推动我国能源化工产业链碳足迹精准化核算与应用,推进国际合作与互认,到2027年,初步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推动形成约20个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助力行业碳减排。
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一级巡视员蒋兆理表示,能源化工产业链碳足迹联盟的成立体现了能源化工行业的敢于担当和率先垂范,对于加快构建我国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促进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减排有重要意义。希望不断壮大联盟力量,用好联盟平台,积极推进产品碳足迹管理,加快从传统的高碳模式向低碳甚至零碳模式迈进,为我国“双碳”目标实现贡献能源化工企业的智慧和力量。
中国石化副总经理万涛表示,近年来,中国石化积极落实绿色洁净发展战略,持续推进化石能源洁净化、洁净能源规模化、生产过程低碳化,着力提升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竞争力。中国石化将同各联盟成员单位一道,充分利用这一平台加强交流合作、信息共享和资源整合,推动相关碳足迹标准的制定、完善和国际互认,共同分享减碳经验与成果,加快建立兼具中国特色和国际影响的能源化工产业链碳足迹管理体系,共同引导产业链绿色低碳发展。
《中国氢能发展报告(2023)》出炉
7月25日,国家能源局科技司发布了《中国氢能发展报告(2023)》(以下简称《发展报告》)。《发展报告》聚焦国内外技术和产业发展,系统梳理了2023年氢能产业发展现状,并对我国2024年氢能产业发展进行了展望。
《发展报告》指出,2023年,中国氢能产业稳中求进,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快氢能创新体系建设,持续完善产业发展基础性制度体系,为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作出积极贡献。世界氢能发展方面,氢能产业发展战略不断更新,氢能产量保持增长态势,氢能国际贸易加快部署,国际氢能价格持续下降,多元场景试点加速落地,关键核心装备迭代加快。我国氢能发展方面,各地陆续出台氢能指导政策,氢能供需规模保持平稳,国际合作模式加速探索,清洁供给体系逐步完善,多元应用加快创新发展,自主研发水平显著提升。
《发展报告》显示,我国氢能整体规模保持平稳,产业集聚效应趋势凸显。截至2023年底,全国氢气产能超4900万吨/年,产量超3500万吨,同比均增长约2.3%,主要作为合成氨、甲醇,以及炼化等工业过程中的中间原料。煤制氢、天然气制氢和工业副产氢仍是我国氢气供应的主要来源,电解水制氢稳定发展,产能达到45万吨/年,产量约30万吨。
《发展报告》指出,2024年中国氢能产业要强化政策引领,推动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强化基础研究,提升关键核心技术水平;强化示范推广,有序推动多元化产业化;强化合作交流,赋能产业链高质量发展,逐步打造能源领域新质生产力,推动氢能在支撑能源结构转型中发挥积极作用。
2024《财富》中国500强榜单公布 三桶油皆排进前20名
近日,财富中文网发布了2024年《财富》中国500强排行榜。榜单前三分别是国家电网、中国石化和中国石油。今年500家上榜的中国公司在2023年的总营业收入达到14.6万亿美元,和上年上榜公司相比,下降约3%;净利润达到7064亿美元,较上年下降约1.5%。今年上榜公司的年营收门槛约为37.4亿美元,较去年的门槛提升约9%。
今年一共有60家新上榜和重新上榜公司,新上榜公司中排位最高的是杭实集团,位列第103位。得益于旅游热潮,携程再次回到榜单,该公司2023年营收增长122%,以超过62亿美元的营收位列第351位。
新能源领域的两家头部公司,排名均较上年继续大幅提升。比亚迪位列第40位,排名较去年上升26位。宁德时代位列第68位,排名较去年上升18位。作为造车新势力的代表,理想汽车排名较去年上升140位。
“十四五”民航绿色发展专项规划部分指标可以提前完成
我国《“十四五”民用航空发展规划》和《“十四五”民航绿色发展专项规划》确定“十四五”期间生物航煤使用量为5万吨,这是基于2020年我国生物航煤的产量决定的。从当时的情况来看,是符合实际而且是比较科学的。当时仅有中石化镇海炼化可以生产生物航煤,并且拿到了适航证。
2024年7月19 日,欧盟委员会发布对华生物柴油反倾销调查初裁披露,拟对进口自中国的生物柴油征收临时反倾销税。但欧盟委员会明确指出,反倾销调查初裁不包括生物航煤,这与欧盟在生物航煤产业的原料供应、稳定生产、质量控制等方面存在明显的短板有关。同时,也为我国生物航煤产业开拓国际市场预留了发展空间。我国生物航煤产业要抓住机会,以波兰以及奥地利等国为切入点,迅速开拓国际市场。国内航空业以及民航管理部门要加大应用力度,确保我国在生物航煤领域处于国际领导位置,保持领先优势。
在生物航煤“十四五”的相关指标提前完成后,在“十四五”规划余下的两年时间内,民航产业与管理部门可以据实调整生物航煤的年度应用目标,争取在2025年度达到10万~15万吨。到第十五个五年规划时,总体的生物航煤应用目标可以在50万~200万吨,年度可以达到10万~40万吨,为我国生物航煤产业发展预留足够的应用空间。
需要指出的是,这里谈到的数据作为技术决策的基础,具体实施仍以民航管理部门的行政决策以及航空公司的业务决策为准,技术决策是行政决策与业务决策的基础与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技术决策不能代替行政决策与业务决策。
中国海油与阿布扎比国家石油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7 月 25 日,中国海油发布消息,中国海油与阿布扎比国家石油公司(以下简称“阿国油”)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约定在油气勘探开发、上游服务及工程建设、LNG、原油贸易、新能源及低碳发展等领域深化合作。中国海油董事长汪东进与阿国油首席执行官苏尔坦·贾比尔共同见证签约。
阿联酋位于陆海丝绸之路交汇点,此次签约标志着中国海油与阿国油的伙伴关系得到实质性深化,是双方务实合作的里程碑,是落实首届中国—阿拉伯国家峰会成果的实践举措。
中国海油稳步推进资产布局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集中,“一带一路”沿线业务覆盖范围增至3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质性拓展了“一带一路”沿线油气合作深度、广度,切实为维护全球能源安全、清洁低碳转型和促进能源高质量可持续发展贡献了“海油方案”。阿联酋是OPEC第三大产油国,已发现数个世界级油气田,拥有丰富的油气资源,是中国海油开展高质量国际化油气合作的重点区域。2019年,中国海油首次进入阿联酋上游业务,参与世界第三大浅水油田群(LZ、US&Nasr)开发,与阿国油共同实现油田高效生产,奠定了良好的合作基础,双方在绿色发展、社会责任和企业文化上拥有共通理念。
中国海油将继续发挥集团公司一体化优势,深化落实两国政府间合作倡议,践行“做大中东”的发展布局,深度开展“一带一路”支点国家高质量能源合作,为中阿“一带一路”能源合作作出更大贡献。
中国石化北海炼化吨油利润居炼油板块首位
今年以来,中国石化北海炼化锚定全年目标任务,优化联动创效机制,全面挖掘增效点。上半年,吨油利润居集团公司炼油板块首位,企业利润总额、单位完全费用、全员劳动生产率等主要经济效益指标连续保持集团公司炼油板块前列,经营创效持续位列第一方阵。
北海炼化积极应对市场形势变化,抓实风险管控,充分发挥生产经营优化专班作用,深化生产经营、业财融合、绩效考核联动创效机制,为原油市场运作、资源配置优化和生产调整提供决策支撑,稳运行、调结构、抢市场、抓优化,深入挖掘原油分储分炼、催化装置掺炼渣油、航煤增产扩销等增效点。
调整产品结构,优化生产运行,综合优化原油结构、物料安排、装置操作、油品组分等,实现催化油浆收率和烧焦收率同比降低,炼油综合能耗同比下降1.83千克标油/吨,柴汽比降至0.7。加强区域协同优化,拓宽销售空间,实现产储运销一体协同,石脑油稳定向海南炼化和中科炼化供应,柴油组分与海南炼化互供,液化气、异辛烷物料与周边企业互供,并由车辆运输改为管道运输,在实现资源互补的同时,共同降低生产成本。打通航煤铁路出厂新通道,航煤销量同比增长32%。
国际要闻
澳大利亚:2030年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氢出口国之一
日前,2024年亚太绿色氢能发展峰会暨展览会(CGHA2024)在澳大利亚墨尔本会议会展中心(MCEC)召开。作为澳大利亚及亚太地区颇具影响力的活动,CGHA2024聚集超100家企业及赞助商。
在全球脱碳减排和新经济变革发展趋势下,积极布局清洁能源、发展低碳绿色产业成为各国重要的战略方向。氢能作为一种来源丰富、绿色低碳、应用广泛的二次能源,是传统能源清洁化和清洁能源规模化发展的重要载体。
澳大利亚凭借优异的资源禀赋及产业基础,大力进军氢能产业。澳大利亚目标是成为亚洲前三的氢能供应国和全球领先的可再生氢供应国。澳大利亚正在加大力度吸引绿氢投资,迄今为止已有100多个潜在项目,其潜在投资额约为1550亿至2030亿美元(2300亿至3000亿澳元),占全球已公布清洁氢项目投资额的近40%。国际能源署评估认为,在澳大利亚顺利推进已公布的氢项目前提下,2030年该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氢出口国之一。
澳大利亚拥有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资源,具有成为绿氢重要出口国的巨大潜力。澳大利亚的太阳能、风能和水能为氢能生产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尤其是在太阳能和风能方面,澳大利亚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使得利用可再生能源进行电解水制氢成为可能。根据澳大利亚清洁能源委员会(Australian Clean Energy Council)的数据,截至2024年1月,澳大利亚有81个可再生能源项目即将启动或已经在建设中,涉及约220亿澳元的资本投资,将贡献约1.3万兆瓦的新能源发电能力。
沙特“非石油”在GDP占比达50%
7月26日,沙特国家物流和工业发展计划(NIDLP)发布2023年度报告《拓展视野》。报告指出,2023年沙特经济多元化发展迎来关键“里程碑”——非石油行业在沙特国内生产总值(GDP)占比达50%,较2022年跃升74%。
这一历史性节点凸显出沙特非石油经济转型取得显著成果。自2016年推出“2030愿景”战略规划以来,沙特先后启动NIDLP、国家运输和物流战略,旨在改善贸易和运输网络的本地、区域和国际连通性,将沙特转变成为全球运输和物流服务中心。
作为沙特向非石油经济转型的重要引擎,NIDLP旨在通过专注4个关键性非石油行业——能源、采矿、工业和物流,推动沙特成为全球领先的工业大国和物流中心。NIDLP指出,沙特服务业蓬勃发展,出口增长40%,达到1820亿沙特里亚尔,推动非石油产业总出口增长2%。NIDLP首席执行官Suliman bin Khaled Al-Mazroua对《中国能源报》表示:“2023年是成果丰硕的一年,我们超前实现了多项原计划在2025年达成的目标。通过跨领域工作推动沙特经济多元化、引导经济向非石油产业发展,并在提升沙特民众生活质量方面扮演了核心角色。”
事实上,NIDLP推动的相关项目在帮助沙特减少对石油依赖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些项目总计超过3450亿沙特里亚尔,占非石油GDP的35%以上。截至目前,NIDLP已启动283个项目,并已完成其中102个。
欧盟对进口自中国的生物柴油征收临时反倾销税
7月25日,商务部举行例行新闻发布会。商务部新闻发言人何咏前在会上表示,中方注意到,欧盟委员会7月19日发布对华生物柴油反倾销调查初裁披露,拟对进口自中国的生物柴油征收临时反倾销税。中方对欧方在生物柴油行业的保护主义行径表示高度关切。
欧盟是全球最大的生物柴油消费地,自中国进口生物柴油是为了满足欧盟市场巨大的消费需求,加快实现自身绿色转型和节能减排目标。中方多次强调,欧方征税措施只会抬高相关产品成本,损害欧盟相关产业和消费者利益,破坏欧盟绿色转型进程和中欧经贸合作大局。中方一贯主张合理审慎使用贸易救济措施,敦促欧方不要贸然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措施,与中方通过对话协商解决彼此关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