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新闻速递No:14
国内速记
海南口岸首家企业通过线上办理进口液化天然气先征后返业务
近日,在海口海关所属洋浦海关的指导下,中海石油气电集团有限公司通过“液化天然气先征后返系统”成功办理进口液化天然气增值税先征后返业务,收到返还税款5985万元,这是海南口岸首家企业通过线上办理进口液化天然气先征后返业务。2024年上半年,洋浦海关累计为液化天然气进口企业办理返税4.38亿元,有效推动了海南地区油气能源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助力海南省LNG 资源保供工作。
为促进能源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保障能源供应安全,海口海关推动上线“先征后返”退税流程“云端”,进口LNG企业通过统一的电子平台提交退税申请,享受即时反馈、快速审批的便捷服务,可极大缩短退税周期,缓解企业的资金流动压力。同时,通过减少纸质文件和面对面交互,也可显著提高业务办理的透明度和效率。
据悉,为推动政策试点首单落地,海口海关所属洋浦海关积极向辖区进口液化天然气企业介绍返税系统上线背景及系统应用情况,通过召开线上推广应用培训会等方式,帮助企业掌握线上业务操作要点,让更多企业享受到线上办理的便捷红利。
下一步,海口海关将持续关注政策执行效果并深入开展政策宣讲和问题调研,进一步扩大政策覆盖面,助力更多企业用好进口液化天然气增值税先征后返政策,提升资金运营效率,为保障海南油气产业高质量发展增加新动力。
我国北部湾盆地获高产油气井 刷新该海域油气日产纪录
7月3日,记者从中国石化获悉,位于北部湾盆地的海3斜井成功测试出高产工业油气流,刷新了该海域油气日产的最高纪录。这一发现不仅为北部湾地区的油气增储建产提供了强有力支撑,也为我国能源安全和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北部湾盆地是我国沿海六大含油盆地之一,油气资源丰富。海3斜井位于北部湾涠洲岛西南约80公里处的海中凹陷海域,作业深度达4600米,其中水平位移达1300米,井底温度150℃,是中国石化在涠西区块井深最深、温压最高的探井。作业人员先后克服了大段难钻含灰地层、易垮塌密集煤层等难题,最终成功钻探并取得良好油气显示。测试日产原油738立方米、天然气28万立方米,油气当量达1010立方米。
我国海洋油气资源极为丰富,作为长期、大幅增产的重要领域,未来勘探开发潜力将持续释放。据统计,我国海洋原油年产量已突破6200万吨,占全国原油总增量的七成以上,展现出强劲的增产势头。随着勘探技术的不断进步,海洋油气资源的开发利用将更加高效,我国海洋油气产业有望成为能源安全的重要支柱,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能源保障。
中国海上首个绿色设计油田投产
7月1日,中海油乌石23-5油田群开发项目顺利投产。据中国海油介绍,这是我国首个海上全方位绿色设计油田、北部湾首个海上油田岸电项目。
该项目为原油处理站、液化天然气站、液化石油气站、生产水站、变电站、5G基站“六站合一”,生产水全流程零排放,成为中国海上油田绿色开发的新样板,为我国能源行业向低碳化、绿色化转型提供示范。
乌石23-5油田群开发项目位于北部湾海域,平均水深约28米,新建2座井口平台,对乌石陆地终端进行改扩建。计划投产开发井43口,其中采油井28口,注水井15口,油品性质为轻质原油。
石化企业增援湖南平江应对洪涝灾害
7月2日,国家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针对湖南省近期严重暴雨洪涝灾害,将国家救灾应急响应级别提升至三级。当晚,国家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中原油田队(中原油田应急救援中心)、重庆川维队(川维化工消防中心)接到应急管理部指令后星夜驰援。两支队伍共出动50名救援人员,携带260台(套)专业救援装备,于7月3日上午抵达湖南平江进行排涝抢险救援。7月3日下午,湖南石化组织志愿者驱车为跨省救援队伍等送去矿泉水、方便面等物资。
6月30日以来,面对平江险情,湖南岳阳石油迅速落实安全措施,及时转移工控机等设备及库存商品,协助转移员工群众,截至7月2日16时,10座受灾站点基本恢复营业,并于7月3日凌晨开始为抢险救灾车辆提供加油和送油服务,同时将爱心驿站作为救援人员休息点,为其免费提供饮水、充电等服务。
北京燃气天津南港液化天然气应急储备项目二期工程正式投产
日前,随着天津南港LNG接收站二阶段最后一台LNG储罐投入使用并实现稳定高液位运行,标志着北京燃气天津南港液化天然气应急储备项目二期工程正式投产进入试运行阶段。二期工程投产后,天津南港LNG接收站的天然气整体存储能力提升至约10亿立方米,将进一步提高北京市天然气储气调峰和应急保供能力,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及能源低碳化转型。
二期工程于2020年9月开工,共设计建造4座LNG储罐及配套管道设施,4座储罐均为存储能力22万立方米的薄膜型储罐。新建的4座LNG储罐试运投产后,接收站的存储能力再次得到了提升。同时,它也成为目前国内在运接收站中存储、外输能力最大的接收站,进一步提高了北京调峰供气能力和极端天气应对能力。
目前,项目三期工程建设也正在有序推进中,2座LNG薄膜储罐正在开展内罐收尾及外罐附属系统安装等工作,预计2024年四季度具备投产条件。重达130多万吨的6座27万立方米液化天然气储罐。
我国最大页岩气生产基地产气突破800亿方
截至6月底,我国最大的页岩气生产基地——中国石油川南页岩气田累计产气801.9亿立方米,成为目前中国首个累产气突破800亿立方米的页岩气田,为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新时代西部大开发等国家战略,建设国家天然气(页岩气)千亿立方米级产能基地提供了坚实的能源保障。
中国石油自2006年开始勘探开发页岩气,是国内最早勘探开发页岩气的企业。多年来,西南油气田等中国石油川南页岩气田参战单位持续加大页岩气勘探开发力度,奋力推进页岩气革命,着力推动科学开发、科技创新和降本增效,川南页岩气田不断刷新国内页岩气日产、年产、累产纪录,培育出国内首口测试产量超百万立方米的深层页岩气井——泸203井,在大页1井、资201井新层系取得突破,日产气量突破4000万立方米。
中国石油聚焦核心技术,创建页岩气开发关键技术体系。通过持续攻关,形成了地质体稳定性评价技术、地质工程一体化三维建模和模拟技术、开发优化技术、优快钻井技术、精细压裂技术5项川南页岩气开发关键技术,并牵头制定发布了首个页岩气国际标准,引领国际国内页岩气规模效益开发。
国际要闻
第三季度原油价格可能升至90美元/桶
日前,瑞银表示,随着库存减少,第三季度油价可能升至每桶90美元。该行策略师Giovanni Staunovo表示,由于需求稳固和供应增长受限,石油库存开始下降,投资者已开始再次建立石油敞口。
原油经纪商PVM Oil Associates高级市场分析师瓦尔加(Tamas Varga)在表示,OPEC+在过去几年里一直牢牢占据着主导地位,通过战略性减产以支撑价格。他预计,消费需求将在夏季增加,随着减产全面实施到10月,全球的库存应该会下降。
世界银行亦认为,全球石油供应仍然受到制约。截至6月底,OPEC+成员国每天石油产量比实际产能低600多万桶,相当于全球需求的近7%。再加上美国页岩油行业更加重视短期盈利,抑制了价格上涨对生产的刺激,这些因素都为高油价提供了支撑。
地缘政治风险不容忽视,对供应中断的担忧继续支撑着价格。瓦尔加表示,中东局势仍然被视为油价的一个支持因素,至少在短期内是这样。但他强调,全球主要消费国需求速度仍存在不确定性,需要特别关注美国原油库存变动的趋势。
沙特阿美战略天然气扩建项目取得进展
近日,全球领先的能源化工公司沙特阿美已授予价值超过250亿美元的合同,以推进其战略天然气扩张,其目标是到2030年销售天然气产量与2021年相比增长60%以上。这些合同涉及面积广阔的Jafurah(贾富拉)非常规气田的二期开发、沙特阿美干气系统的三期扩建、新建天然气钻井平台和现有产能维护。
沙特阿美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阿敏 ·纳瑟尔(Amin H. Nasser)表示: “这些合同的授予表明了我们对天然气作为一种重要能源的未来以及下游行业的重要原料的坚定信念。我们在贾富拉的投资规模和干气系统的扩建凸显了我们进一步整合和发展天然气业务以满足预期不断增长的需求的意图。这是对我们投资组合的补充,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并支持王国向低排放电网过渡;低排放发电中,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将逐渐取代燃油发电。
印尼将大力开发清洁氢项目
近日,印度尼西亚政府海事和投资事务协调部宣布,印尼将大力开发清洁氢项目,该国具备作为地区氢和氨生产领导者的潜力。
印尼海事和投资事务协调部副部长乔迪·马哈迪表示,印尼正在开发的清洁氢项目有5个,将利用国内重要的可再生能源资源和碳储存能力来生产绿氢和蓝氢。这5个清洁氢项目中,首先是巴淡岛民丹岛绿色氢集群,规划年产能为2.5万至10万吨,该项目预计将于2027年第一季度投入运营。其次分别是苏门答腊清洁氢集群、芝勒贡清洁氢集群、北苏拉威西绿氨集群和苏门答腊—爪哇蓝氨项目,规划年产能有待进一步确认。项目预计分别于2027年第一季度至2030年第一季度期间投入运营。
印尼拥有亚太地区第二大天然气储量,还拥有全球第二大地热能源潜力,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有望超过200GW。印尼地理位置靠近日本、韩国和新加坡等清洁氢需求量大的国家,这些国家的氢市场需求每年约400万吨。乔迪补充道:“随着各国脱碳和建设氢生态系统的努力,氢在全球能源系统中将发挥关键作用。印尼的这种潜力有望使印尼成为该地区氢生产的领导者。”
德国汽车工业协会反对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关税
德国汽车工业协会3日发表声明,反对欧盟对从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征收临时反补贴关税。该协会认为,此举不符合欧盟利益,不仅会对欧洲消费者和企业造成负面影响,还将阻碍欧盟本土电动汽车市场发展,也不利于实现气候目标。
声明指出,对从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征收临时反补贴关税,尤其会影响欧洲车企及其合资企业,因为欧盟从中国进口的相当一部分电动汽车来自欧美制造商,而这些企业在华合作与生产是欧洲能源转型和提高竞争力的重要基石。另一方面,中国的原材料和电池等先进技术,为欧洲电动汽车工业提供了保障,额外关税会使电动汽车在欧洲市场更加昂贵,从而限制消费者购买。
德国汽车工业协会认为,从中长期来看,中国电动汽车不会“涌入”欧洲市场。提升欧洲汽车工业竞争力应通过促进创新和自由贸易实现,而非依赖贸易保护措施。该协会呼吁欧盟委员会放弃对中国电动汽车征收临时反补贴关税,通过对话方式解决问题,与中国共同致力于保障开放市场、确保供应链安全以及实现环保目标。
德国慕尼黑经济研究所3日发布的一份报告指出,关税不会削弱中国电动汽车的地位,也不会提升欧洲车企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