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新闻速递No:13
国内速记
国资委要求央企加强减污降碳合作
据国务院国资委7月2日的官方通报,6月27日至28日,备受瞩目的中央企业环保低碳工作会议在北京隆重召开。此次会议不仅是对当前环保低碳工作的深入剖析,更是对未来绿色发展道路的坚定指引。会议强调,国资央企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必须深刻认识到环保低碳工作对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
会上,国资委明确指出,各央企需全面统筹产业转型、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及应对气候变化等关键领域,形成协同推进的良好局面。减污降碳的协同治理将成为央企工作的重中之重,以高水平的环保标准助力我国经济的绿色转型。
为了加深与会人员对环保低碳工作的理解,会议特邀了中国工程院王金南院士进行授课,详细解读了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战略意义与实践路径。同时,还邀请了行业内的专家就节能降碳政策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解读,为央企提供了宝贵的政策指导。
中国加氢站建设不断加速
截至2024年6月底,中国建成加氢站426座,其中仅2024年上半年就新增了19座。国家能源局科技司副司长刘亚芳在今年早些时候的介绍中提到,中国已累计建成加氢站约占全球加氢站数量的40%,加氢站数量位居世界第一。
从地域分布来看,中国的加氢站建设呈现出多点开花的态势。广东省以68座加氢站的数量高居榜首,显示出该省在氢能产业的领先地位。紧随其后的山东、河北、江苏、湖北、浙江、山西、河南等7个省市的加氢站数量均在20座以上,这些地区的氢能产业发展同样值得关注。
中国在氢能领域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和政策支持。据刘亚芳介绍,目前,全国已有20多个省份发布了氢能规划和指导意见,共计200余份。在国家和地方政府的鼓励下,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以及外资企业都对氢能产业的发展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环渤海等地区更是呈现出氢能产业的集群化发展态势,这不仅有助于推动区域经济的转型升级,也将为中国乃至全球的氢能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燃料电池汽车产销数据分别为5631辆和5791辆,同比增加55.3%和72%。至此,2015年至2023年全国燃料电池汽车累计产量和销量分别是18494辆和18096辆。完成2025年5万辆目标的36.19%。
中国石油连续十三年获低碳发展荣誉
近日,以“碳路绿色生产力”为主题的第十五届“绿色发展低碳生活”主题对话在京举办。凭借在绿色低碳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优异表现,中国石油连续十三年入选“2024年度低碳案例”(原“年度低碳榜样”)榜单。
2023年,中国石油国内天然气产量占全国天然气总产量的66.6%,新能源开发利用规模取得历史性突破,累计建成风光发电装机规模超500万千瓦,发电量为2022年的3.4倍,累计建成地热供暖面积超3500万平方米,“油气热电氢”供能格局初步形成,新型能源供应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快。
同时,中国石油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合作交流,在我国“双碳”目标框架下为全球减碳贡献石油力量。作为油气行业气候倡议组织(OGCI)唯一的中国企业,中国石油积极开展成员公司间的国际合作,参与CCUS商业化路线图、油气行业低碳路径等研究。中国石油发起成立“中国油气企业甲烷控排联盟”,承办COP28大会中国角“中国甲烷控排努力、进展和机遇”边会,向国际社会展示了甲烷控排的实践案例和取得的积极成效,得到高度评价。
广东推动氢能高速示范项目
近日,广东省发展改革委印发《广东省广湛氢能高速示范项目实施方案》提出,2024年底前,初步形成广湛高速沿线与珠三角地区氢能冷链物流网络。
据悉,这是广东省推出的首个氢能高速项目,也是全国首份省级氢能高速实施方案,有望进一步推动广东省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建设,并有望进一步推动氢能产业发展。根据《实施方案》,项目实施期限为2024年6月至2025年12月,为期18个月。项目覆盖广州、佛山、东莞、江门、阳江、湛江、茂名等地,依托沈海高速、汕湛高速等交通大网络,构建氢能冷链物流网络,促进氢气就地消纳,探索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
在项目实施的第一阶段,广佛地区将率先开展冷链城配示范运营,并建成投运茂石化储氢站撬装式加氢站,预计投入运营50辆4.5吨燃料电池冷藏车。到2024年底,预计将有500辆4.5吨和10辆49吨燃料电池冷藏车投入运营,初步形成广湛高速沿线与珠三角地区的氢能冷链物流网络。
到2025年底前,将完成广湛高速梁金山服务站(对开)、中石化茂名高水加油站、中石化湛江铁芦加油站和源水加油站等油氢合建站建设,投入运营2000辆4.5吨和100辆49吨燃料电池冷藏车,全面推进广湛氢能高速示范项目。
我国规模最大液化天然气储备基地建成
6月30日,我国自主设计建造,全球最大27万立方米液化天然气储罐群——中国海油盐城“绿能港”项目,在江苏盐城全部建设完工,标志着我国规模最大的液化天然气储备基地全面建成。
项目设计和建设过程中,创新采用众多新技术新工艺,多项技术成果填补国内空白,我国也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能够开展超大型液化天然气储罐设计及建造的国家之一。
据了解,“绿能港”项目所在地地处古黄河入海口,地下全是松软的淤泥质黏土,“绿能港”所在的这块场地承载着总重达130多万吨的6座27万立方米液化天然气储罐。
据介绍,中国海油盐城“绿能港”6座27万立方米液化天然气储罐群为全球首次建设,技术团队采用了智慧化评估系统,实现全生命周期的远程实时监测,预警安全隐患,规避安全风险,是国内首次在液化天然气储罐建造领域采用该技术。
全国首艘江海全域LNG加注船完成首单加注作业
6月30日,在宁波舟山港梅山港区,全国首艘江海全域LNG加注船“海洋石油302”轮在“海巡07008”的监护下,为装卸作业中的集装箱船“美森一诺”轮实施2800余立方米LNG燃料加注。
这是“海洋石油302”轮建造交付后的首次加注服务,采用“同步作业”模式进行,即在加注作业过程中,受注船能够同步开展正常装卸作业,最大化程度缩短船舶在港周期,为宁波舟山港提升特色航运服务能级注入了新动能。
此次提供LNG加注服务的“海洋石油302”轮,是中国首艘可同时满足江海全域加注、冬夏全季作业要求的加注专用船,也是中国海油在浙江区域打造LNG供应中心、国际船舶加注中心等“六个中心”专门投入的当前国产化程度最高的LNG加注船舶。
国际要闻
国际可再生能源署呼吁加快推进全球可再生能源发展
近日,国际可再生能源署与国际能源署、联合国统计司、世界银行以及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发布的《追踪可持续发展目标7:能源进展报告》称,由于全球人口增长速度超过新增电力连接速度,全球能源使用差距进一步扩大,可能无法在2030年前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7,呼吁国际社会加快对可再生能源基础设施和可持续技术的投资,重点关注最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助力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以及碳中和目标。
可持续发展目标7,是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之一,即确保人人获得负担得起、可靠和可持续的现代能源,包括实现全民使用电力和清洁燃料进行烹饪、将能效提高一倍、大幅提高可再生能源在全球能源结构中的比重等。此次发布的报告指出,近年来,全球可再生能源增长强劲,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不断创新高。不过,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人均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上仍存在较大差距——2022年,发达国家的人均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数是发展中国家的3.7倍。
根据报告,2022年支持发展中国家清洁能源的国际公共资金达15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5%,但这一数字仅是2016年285亿美元峰值的近一半。报告呼吁国际社会提供所需的财政、技术和政策支持,弥补可再生能源缺口,确保所有国家和社区都能从加快可再生能源部署和提高能源效率中受益。
OPEC去年石油收入降低18%
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表示,去年其石油收入下降18%,受制于油价下降以及该集团开始实施新的减产措施以平衡全球市场。
OPEC在其年度统计公报中表示,继2022年激增后,石油出口收入在2023年下降1489亿美元至6797亿美元。沙特承担了大部分额外供应限制,其收入下降24%至2484亿美元。赤道几内亚的收入降幅最大,产量骤减导致其收入下降44%。布伦特原油期货在2023年平均下跌17%,约为每桶82美元。
IEA:2024中东能源投资将达1730亿美元
近日,国际能源署(IEA)发布的《世界能源投资报告》预测,2024年中东地区能源投资将达1730亿美元,同比增长16.1%。其中,清洁能源投资将达270亿美元,同比增长17.4%,占其总投资的15.6%。
IEA表示,2024年,中东能源投资最多的领域仍是化石燃料,达1350亿美元,占中东能源投资总额的78.0%,并占全球化石燃料总投资的33.6%。其中,石油920亿美元、天然气430亿美元。不过,该报告也称,中东12个国家中已有5个国家制定了净零目标,阿联酋和阿曼宣布到2050年实现净零目标,沙特阿拉伯、巴林和科威特宣布到2060年实现净零目标。据此,如果包括尚未实施在内的各国和地区政府宣布的削减二氧化碳排放的承诺全部实施,预计到2030年,中东的清洁能源投资额将至少比2024年增加2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