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新闻速递No:7
国内速记
到2027年制定出台100个左右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
近日,生态环境部官网发布消息称,为加快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生态环境部会同国家发改委、工信部、财政部等15个部门制定并印发《关于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的实施方案》(下称《方案》)。
本次《方案》提出目标,到2027年,碳足迹管理体系初步建立。制定发布与国际接轨的国家产品碳足迹核算通则标准,制定出台100个左右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产品碳足迹因子数据库初步构建,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和分级管理制度初步建立,重点产品碳足迹规则国际衔接取得积极进展。
到2030年,碳足迹管理体系更加完善,应用场景更加丰富。制定出台200个左右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覆盖范围广、数据质量高、国际影响力强的产品碳足迹因子数据库基本建成,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和分级管理制度全面建立,产品碳足迹应用环境持续优化拓展。
国产商用飞机完成首次加注生物航空燃油飞行
6月5日,加注我国自主研发生物航空燃油的国产商用飞机,在上海浦东机场和山东东营机场完成首次飞行任务,标志着我国自主研发绿色航空技术应用取得重要进展。
这次成功试飞,不仅验证了国产生物航空燃料与国产商用飞机的兼容性、安全性,也为以后生物航空燃料进行商业化规模应用奠定了基础。我国是亚洲第一、世界第四个拥有自主研发生物航空燃油技术的国家。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了生物航空燃油生产、认证、应用体系。我国首套年产10万吨生物航空燃油装置,在镇海炼化成功进行规模化生产。
据统计,自2008年以来,全球已有超过45家航空公司、40万架次航班使用了生物航空燃料。根据国际航空运输协会的预测,到2025年,全球可持续航空燃料的使用量将达到700万吨;预计到2030年,这一数字将进一步增长至2000万吨。
我国氢能和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取得积极成效
6月5日,在2024国际氢能与燃料电池汽车大会暨展览会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常委、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理事长、国际氢能燃料电池协会常务副理事张进华表示,“世界主要经济体正在加速推动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不断加快在重型商用车领域的战略部署。我国高度重视氢能与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并取得积极成效,推动产业进入加速示范推广应用的新阶段。”
作为全国首批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上海城市群的牵头城市,上海在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化方面已取得初步成效,示范应用稳步推进,技术瓶颈不断突破。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汤文侃称,上海将持续推动核心技术攻关,加强产业链建设,促进车辆示范推广,鼓励新技术、新模式、新标准等探索和先行先试,重点聚焦嘉定和临港等区域,打造氢能产业示范区,构建良好产业生态,全力打响上海氢能品牌。
中海油服完成“海葵一号”拖航任务
6月4日获悉,中海油服“拖航编队”圆满完成了“海葵一号”的拖航任务。该编队由海洋石油691船和海洋石油683船组成,成功将“海葵一号”从大屿山锚地拖航至流花油田海域。
“海葵一号”是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亚洲首艘圆筒型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FPSO),它集原油生产、存储、外输等多种功能于一体。其主甲板面积相当于13个标准篮球场,空船总重量接近4个埃菲尔铁塔,总重约3.6万吨,最大直径约90米,由近50万个零部件组成。
接下来,“海葵一号”将与亚洲第一深水导管架平台“海基二号”一起服役于我国首个深水油田——流花11-1油田。海洋石油691船和海洋石油683船还将继续协助“海葵一号”进行限位作业。
这一任务的成功完成,标志着我国在海洋能源开发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未来,“海葵一号”与“海基二号”的联手,将为我国深水油田的高效开发提供坚实保障,助力我国能源产业的发展与进步。
重庆加快建设全国性天然气中心市场
6月5日,在第六届重庆油气论坛夏季峰会上,重庆市能源局局长王祖勋表示,重庆加快建设战略资源综合保障基地、百亿立方米级天然气储备基地、川渝天然气千亿方产能基地,建设全国性天然气中心市场,在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中展现新作为、实现新突破。
今年以来,受宏观经济稳步增长、国际气价下降、替代能源供应增加等多重因素影响,国内天然气消费量预计将达到4185亿立方米,同比增长6.1%。专家们认为,随着我国油气体制改革持续推进,能源供应链韧性不断增强,天然气利用新政落地,将推动天然气行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国内首例LNG接收站商业化罐容仓储服务落地
日前,国家管网集团联合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推出的天津LNG(液化天然气)接收站仓储服务竞价交易成功,标志着国内首例LNG接收站商业化罐容仓储服务正式落地。
LNG接收站罐容仓储服务是国家管网集团为满足托运商长期仓储或临时周转等不同仓储场景需求,利用LNG接收站储罐设施向托运商提供的可多次循环使用的仓储服务。元。项目开工以来,仅历时19个月实现全线贯通。
据悉,这种服务模式充分发挥天津LNG接收站基础设施能力,为客户提供多样化天然气存储解决方案及配套服务,可满足客户灵活存取气需求,有力提升客户应对天然气市场波动的能力。服务周期内,客户拥有罐容使用权益及与之配套的外输能力,同时不限周转次数,可通过“仓储服务+”形式,灵活结合“LNG船卸载”“站内交易”“一站通”“气液通”“LNG资源拼单服务”等不同的资源交付场景组合服务,享受灵活化、差异化、定制化仓储服务。
国际要闻
国际能源署:各国需努力实现“可再生能源3倍”目标
国际能源署4日在官网发布新闻公报,呼吁各国应制定明确的计划来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以实现到2030年将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增至3倍的全球目标。
2023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八次缔约方大会(COP28)就《巴黎协定》首次全球盘点、减缓、适应、资金、损失与损害、公正转型等多项议题达成“阿联酋共识”。该共识设定了到2030年的全球目标,即加速转型脱离化石燃料、将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增至3倍、将能效提升一倍以及大幅减少甲烷排放。
“可再生能源3倍”目标要求到2030年,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至少达到1.1万吉瓦。国际能源署在4日发布的一份追踪报告中指出,可再生能源是实现国际能源和气候目标的关键,但是在此前提交的194份国家自主贡献中,只有14份明确设定了2030年可再生能源总装机容量目标,总计仅为约1300吉瓦。
不过,报告通过对全球近150个国家的可再生能源政策分析认为,各国政府的国内相关目标要高得多,如果各国将其所有现有政策、计划和评估都纳入明年的国家自主贡献,将能够实现上述目标的70%。这表明,各国有足够的空间使其国家自主贡献与当前的国内目标保持一致,但各国需要加快落实。
报告还强调中国对全球可再生能源发展的贡献。在目前国家自主贡献明确设定的2030年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目标中,中国贡献占到90%以上。报告认为,中国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扩张的规模和速度对于全球实现2030年能源部署的整体速度至关重要。
卡塔尔不断“加码押注”液化天然气
据新华社报道,近年来,卡塔尔一再宣布大幅提高液化天然气产能,认定全球能源转型期仍很漫长,天然气碳排放量低、在相当长时期内都可作为“过渡”能源的绝佳选择。据了解,卡塔尔是全球液化天然气大国,天然气产量和出口量常年位居世界前三。
在全球能源转型的大背景下,液化天然气是油气产业为数不多仍然保持增长的领域之一。作为全球最重要的天然气生产国和出口国之一,卡塔尔2020年曾宣布将液化天然气年产量从7700万吨提升至1.26亿吨,今年2月再度“加码”——到2030年将年产量提升至1.42亿吨。
事实上,卡塔尔全力“押注”液化天然气早有踪迹可寻。2018年,卡塔尔正式退出石油输出国组织,转而集中精力开发液化天然气。分析人士认为,相对沙特阿拉伯、伊拉克、科威特、伊朗等国,卡塔尔石油储量相对较少,如果耗费太多精力在石油上,卡塔尔就无法获得在液化天然气领域的主导权。
卡塔尔在打造其液化天然气市场主导地位的过程中采取两个策略。一是基于“液化天然气外交”方针的出口多元化,卡塔尔2022年对出口市场前五位的液化天然气出口量只占其总出口量的60%;二是与客户签订长期合同,一般为20年左右,通过能源合作将自身与合作国长期捆绑。
“欧佩克+”似减非减 油价走势添变数
日前,由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成员国与非欧佩克产油国组成的“欧佩克+”宣布延长自愿减产计划,但同时表示,9月底之后将视市场情况逐步回撤部分减产力度。这一计划传递出的复杂信号引发市场担忧,国际油价应声下跌。由于面临多重不确定性,下半年油价前景愈发扑朔迷离。
根据欧佩克声明,8个欧佩克和非欧佩克产油国决定今年第三季度继续自愿减产。其中,把2023年11月宣布的日均220万桶的自愿减产措施延长至今年9月底,之后将视市场情况逐步回撤;把去年4月宣布的日均165万桶的自愿减产措施延长至2025年底。
此次“欧佩克+”的减产计划被认为是“似减非减”,市场的解读也是喜忧参半。一方面,继续减产的决定符合市场预期,旨在进一步支撑油价;另一方面,四季度原油供应可能随减产力度回撤而增加,仍对油价形成一定利空因素。